龙井虾仁
龙井虾仁菜品介绍
一、核心特色与历史渊源
菜品定位:杭州传统名菜,浙菜代表,以“茶香清雅、虾仁鲜嫩”闻名,1972年入选尼克松访华国宴菜单。
文化起源:
灵感源于苏轼诗句“且将新火试新茶”,杭州厨师融合明前龙井与河虾创制;
清末安徽“雀舌炒虾仁”技艺演化而来,龙井茶替代传统茶叶形成独特风味。
二、食材与工艺
核心原料:
虾仁:鲜活河虾现剥(或基围虾替代),去虾线后反复漂洗至雪白;
龙井茶:清明节前采摘的狮峰、梅坞或西湖龙井,茶汤鲜爽无涩味。
关键工序:
虾仁腌制:
蛋清+淀粉+盐+料酒顺时针搅打至黏手,冷藏20分钟锁住嫩度;
淀粉过量易成“面疙瘩”,不足则失嫩滑,黄金比例1:2(淀粉:虾仁)。
茶汤处理:
80℃热水冲泡1分钟,取40g茶汤与茶叶分离,避免苦涩;
部分做法用茶汤浸泡虾仁去腥增香8。
滑炒火候:
四成油温(约150℃)下锅,15秒快速滑散至蜷曲成球;
回锅时先爆香茶叶,再淋茶汤芡汁,全程≤3分钟防肉质变老。
三、风味与感官特征
色:虾仁玉白透亮,茶叶碧绿舒展,芡汁如翡翠清透;
香:龙井幽香混合虾鲜,出锅前淋黄酒激发“复合香气”;
味:虾仁弹嫩带脆感,茶香渗透肌理,回甘微甜无腥。
四、技术门槛与创新争议
传统派坚守:
必用河虾仁,反对速冻虾仁;
反对高压锅预煮,坚持生炒保嫩度。
现代改良:
添加番茄酱调色(非正宗做法);
用虾油替代猪油,降低油腻感。
五、食用场景与文化价值
适配场景:
江南春宴头盘,佐龙井茶解腻;
国宴级摆盘美学:白瓷盘配食用花,还原西湖意境。
非遗传承:
2025年杭州发布《龙井虾仁标准化工艺》,规范茶虾比例与火候;
入选“浙江十大文化符号”,代表江南文人饮食哲学。
注:家庭复刻可简化流程(如用现成虾仁),但茶汤浓度与滑炒速度仍是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