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格拉条
阜阳格拉条菜品介绍
1. 历史渊源
阜阳格拉条起源于宋代民间传说,相传苏轼在颍州(今阜阳)任知府时,其好友白老先生以面粉制成粗面条,搭配芝麻酱、辣椒油等调料,苏轼因食用时需搅拌而称其为“格拉条”。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该菜品实际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成为阜阳代表性小吃。
2. 制作工艺
和面压条:面团需揉至极硬,通过千斤顶式压面机压成粗面条,形似放大版意大利面,煮熟后过凉水增加筋道。
调味搭配:面条搭配焯水豆芽、芝麻酱、辣椒油、蒜泥、荆芥(阜阳特色香草)、黄瓜丝等,需充分搅拌后食用。
3. 口感特点
硬韧筋道:面条硬度高,嚼劲十足,被评价为“最硬的面条”,越硬越香。
酱香浓郁:芝麻酱与辣椒油的结合形成醇厚香辣的风味,辅以荆芥的清新提味。
4. 文化意义
格拉条被列入阜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当地饮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怀。
阜阳人常将其作为早餐或午餐,因价格实惠、饱腹感强,成为日常生活的象征。
5. 经典吃法
配鸡蛋汤:用煮面原汤冲鸡蛋成蛋花汤,撒香菜、香油,与格拉条的浓香形成绝配。
豪迈食用:需大口吸食面条,搭配豆角、荆芥等时令配菜,最后擦汗饮汤收尾,体现皖北粗犷饮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