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食之香 > 行業資訊

看兒童調味品背後的行業困局

兒童調味品市場的發展面臨顯著挑戰,其核心制約因素之一是整體需求量不足,相較於琳琅滿目的普通調味品,專門針對兒童開發的調味品品類顯得相對小眾且增長乏力。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日常飲食中秉持“清淡為主”的原則,即使部分產品宣稱“低鹽低鈉”,但仍然有家長擔憂人工調味料影響孩子健康發育,導致消費意願持續低迷。


普通家庭調味品減鹽醬油、食用鹽等可以代替兒童專用調味料,部分家長在某社交媒體反饋,給孩子做飯時少放點調味品,或者加點水稀釋之後給孩子吃,這樣和買兒童專用的調味品也沒什麼區別。也有部分家長甚至不給孩子添加調味品,這種高替代性讓兒童調味品很難建立起不可替代的功能價值,消費場景也被大幅度壓縮。


由於兒童科學調味的教育和宣傳不足,大部分家長缺乏“分齡調味”的認知,衛健委倡導的“兒童控鹽標準”在家庭端普及率較低,部分家長僅僅知道“少鹽”的概念,對“兒童是否必需專用調味品”存在質疑,市場也沒有培育出“兒童調味品是科學餵養必需品”的共識,導致這種品類長期處於“可有可無”的認知邊緣。


兒童調味品領域作為一個獨立品類的價值定位還沒有被大眾廣泛接受,現有消費習慣、其他的替代方案以及品類認知的模糊性,都限制了市場的發展。突破當前瓶頸關鍵在於構建更清晰且不可替代的產品價值體系,並有效觸達目標消費者的深層需求。



同料不同價,兒童版=智商稅?


當前兒童調味品市場普遍存在定價虛高、標準缺失的痛點,其價格體系缺乏科學透明的依據支撐,導致“兒童專屬”標籤與產品實際價值之間出現鴻溝。在這一快速增長的細分賽道上同類產品中兒童調味品的售價往往是普通產品的數倍,然而深入對比核心成分與工藝,差異卻微乎其微,存在明顯的“智商稅”嫌疑。


品牌推出的有機兒童醬油,152ml規格產品售價超30元,而該品牌同系列的普通釀造醬油560ml僅售約29元。觀察配料表,兩款產品核心成分均為水、有機脫脂大豆、有機小麥及食用鹽,兒童款只是標註減鹽25%,原料構成上並沒有什麼革新。


在拌飯料品類中也同樣是這樣,某品牌兒童拌飯香松35g裝定價約39元,折算每100g售價超100元,相比之下,普通品牌同類產品50g普遍低於10元,摺合每100g僅20元左右。觀察其配料表兩款產品主要原料都是海苔、芝麻等,兒童款雖然宣稱“無添加”,但基礎原料成本的差異遠不足以支撐高達數倍的價格空間。


某品牌兒童番茄醬310g裝售價36元,遠超某品牌普通番茄醬360g裝產品約12元。查詢兩款產品的配料表,主體均為番茄醬、及鹽,兒童款雖然採用非轉基因原料,但配方都差不多。


兒童調味品與普通產品之間的價格鴻溝,難以憑藉微小的成分差異來支撐,這種定價標準的模糊與缺失容易讓“兒童專屬”的標籤淪為溢價噱頭。面對大眾對其“智商稅”的質疑,市場亟需建立科學、透明的定價依據,而並不是依賴家長“為孩子好”的情感買單。



兒童專屬只停留在表面


貼上“兒童”標籤的調味品是否真正適合孩子也在面臨廣泛質疑,兒童調味品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系列“偽專屬”的問題,產品成分和成人調味品差距微弱、品牌扎堆導致同質化、適用年齡標註模糊不清等。


部分宣稱“兒童專屬”的產品,其其核心指標和成人“減鹽”產品相差無幾,某品牌兒童醬油主打“減鹽配方,鈉含量減少43%”的賣點。但其鈉含量數值和六月鮮、海天、千禾0等品牌旗下部分成人減鹽醬油接近,這也削弱了“兒童專屬”的實際意義。


市場還面臨嚴重的同質化困局,眾多品牌扎堆湧入,但缺乏核心配方研發和健康附加值挖掘上的深度投入,過度依賴營銷概念,導致產品雷同。以現在熱銷品類海苔芝麻粉為例,秋田滿滿、寶寶饞了、窩小芽等主流品牌的產品其配料構成高度一致主要為黑芝麻和海苔粉,其風味、功能宣稱甚至是宣傳素材一碗粥上面撒粉的圖片、視頻都高度相似,品牌創新明顯不足。


同時,產品的適用年齡標註的普遍模糊也值得關注,市場上常見的“果蔬調味粉”或“拌飯料”常籠統標註為“一歲以上”或“搭配輔食”,缺乏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發育需求的精細化區分和明確指導,這顯然與國家衛健委發布的“12月齡內不宜添加鹽、糖及刺激性調味品”的指南對立。


各品牌客服說法也不一,有品牌稱其“無調味系列”拌飯料6個月以上可食用,“芝麻海苔系列”需1歲以上;有品牌表示拌飯碎“只要寶寶會咀嚼,10個月或12個月就能吃”;也有品牌明確指出8個月以上即可食用。


當前兒童調味品市場在產品針對性、創新深度以及年齡細分指導上存在顯著不足,這些短板也體現了這一細分領域研發深度和市場成熟度的欠缺,只有正視並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開發出真正滿足兒童特殊需求的專屬調味解決方案。




標準空白成隱憂,亟待完善


目前,國內尚未建立針對“兒童調味品”的專門標準,企業僅能參照普通食品標準進行生產。這一標準空白帶來了諸多問題,部分產品僅通過更換卡通包裝、標註“兒童專用”字樣便實現溢價銷售,配方本身卻未作實質調整,使其淪為純粹的“營銷噱頭”;一些標榜“低鹽”的兒童醬油、蚝油,其核心成分往往與成人產品高度相似,存在誤導消費者之嫌。


現有兒童調味品在標識上也存在明顯漏洞,部分產品未強制標註大豆、小麥、魚製品等關鍵過敏原信息,對過敏體質兒童構成潛在風險,同時,“低鹽”、“低糖”等宣稱缺乏統一的量化標準。某品牌兒童番茄沙司雖在包裝顯著位置標註“低糖”,但其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並未清晰標示具體的鈉含量數值及其占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使宣稱的真實性難以驗證。


由於缺乏針對兒童的特殊營養限定標準,部分產品的配方設計令人困惑,一些“兒童醬油”的鈉含量甚至高於普通醬油,宣稱“低糖”的番茄醬可能含有隱形添加糖。兒童代謝系統發育尚不完善,長期攝入高鹽、高糖調味品,無疑會增加其腎臟負擔及肥胖風險,然而,現行標準沒有設定鈉、糖等成分的上限值,難以保障產品真正適配兒童健康。


當前兒童調味品領域執行標準的精細化與強制性存在明顯不足,缺乏針對兒童生理特點的專用標準,容易導致產品成分、添加劑使用及營養宣稱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帶,難以充分保障兒童飲食的健康性與安全性。完善並出台更具針對性、約束力的兒童調味品專屬標準體系刻不容緩,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構築堅實的規範基石,守住兒童食品的健康底線。



渠道之困,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


全球兒童醬油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約為8490萬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3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6.0%,更多品牌的加入也推動了市場的整體發展。但兒童調味品市場面臨顯著的渠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有關數據顯示,約70%的銷售份額高度集中與一線、二線城市的大型電商平臺以及高端連鎖超市。相比之下,三四線城市和縣鄉農村市場,產品在線下渠道的鋪貨率明顯不足,尤其是在貼近居民日常消費的社區超市、母嬰零售店中,滲透率低於20%。


直播電商正成為重要的銷售陣地,調味品品牌通過入駐抖音、快手、淘寶等擁有龐大流量和成熟營銷的平臺得以實施精準的市場推廣策略,推動份額增長。線上銷售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能觸及全國乃至更廣範圍的消費者,特別是對年輕消費人群的覆蓋優勢明顯。


許多兒童調味品牌將線上渠道作為布局核心,某主打“有機概念”的品牌,2021年雙11期間,全渠道銷售達到億元,線上表現出色,該品牌深度運營電商渠道,和聚划算、天貓等平臺合作視頻營銷,還邀請明星推廣,其目標客群主要是關注育兒的家庭,通過視頻和圖文進行產品的介紹銷售產品。


儘管線上優勢明顯,部分品牌也曾嘗試拓展線下,一些兒童醬油品牌,即便進入了部分大型連鎖商超也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缺乏專屬導購或專業培訓的促銷員,普通調味品區域的店員對兒童產品的特殊性認知不足,難以有效傳達其研發理念和適用場景。同時,在銷售環節商家基於自身盈利考量,更傾向於主推毛利高的商品。


與線上品牌路徑不同,確實存在部分品牌專注於耕耘三、四線及縣域的線下渠道社區超市、母嬰店等,然而,它們普遍面臨“知名度不高”的困境。受限於營銷能力等原因,難以在更廣闊範圍內進行有效的品牌建設和消費者教育。


兒童調味品渠道的深度與廣度失衡,使得品牌資源向高效、可控的線上集中,而線下尤其是下沉市場成為亟待開發的潛力之地。破局的關鍵在於構建更適應下沉市場的渠道模式、強化針對銷售人員的專業培訓等方式,只有解決這些障礙,才能實現兒童調味品行業的均衡、健康發展。



誇大營養價值宣傳“何時止”


當前兒童調味品市場湧現出大量標榜“增加營養”的產品,宣稱添加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然而這些產品的成分添加量往往遠低於兒童的實際需求。更有部分產品將調味品本身固有的成分包裝成營養賣點,這種營銷策略精準地利用了家長對兒童營養補充的焦慮,通過模糊的“添加”概念,巧妙地掩蓋了實際含量低微的本質。


某品牌推出的兒童黑芝麻香菇拌飯料,在宣傳中重點突出“富含鐵、鋅”等元素,但觀察其配料表每10g拌飯粉僅含鐵1.52毫克,鋅2.14毫克。按照3歲兒童每日約需10mg鐵的推薦量計算,如果兒童一次僅食用2g拌飯粉,只能提供約0.3mg的鐵,這意味著需要連續食用近兩瓶拌飯粉才能勉強達到一日所需,依靠兒童調味品進行“食補”的作用非常有限。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建議嬰幼兒輔食:應少糖、不放鹽、不加調味品,1-3歲幼兒膳食口味需清淡,避免過咸和辛辣,儘可能少用或不用含味精、雞精、色素、糖精等調味品,因此兒童調味品並非必要的營養來源。但在眾多品牌的大肆宣傳下不少消費者將兒童調味品認知並不清晰,這也給了更多品牌鑽空子的機會。


兒童調味品領域部分產品過度追求營銷概念,忽視兒童實際營養需求和口味培養的本質,這種做法易使大眾陷入“偽營養”誤區,長遠看也損害了行業的公信力與健康發展。兒童調味品的未來,亟需回歸貼合兒童成長特點的產品取代華而不實的宣傳,才能真正贏得市場信任。



研發投入不足,外表包裝再好也是“泡沫”


兒童調味品市場雖看似熱鬧實則品牌投入深度顯著不足,行業仍處萌芽階段,品牌普遍依賴代工廠完成產品生產,這種模式雖然可以快速推出新品,但是卻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制約了品類向精細化、健康化進階,長期來看會削弱品牌的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


某企業旗下某嬰童食品品牌於2020年6月上線,其產品按年齡分三個階段,覆蓋6個月至14周歲,2021年企業將該品牌作為多品牌發展的重點,積極拓展嬰童食品品類,增加新品推出頻率,並且引入主食,調味品等新類目。筆者查詢該品牌採用代工模式,自身管控研發、核心原料採購、分裝及倉儲,非核心環節由20多家合作工廠完成。


還有部分頭部調味品企業也已經布局兒童市場,但投入力度保守,大多數是屬於試探性的產品延伸,部分企業傾向於利用現有成人調味品生產線簡單降低鹽糖含量,便貼上“兒童”標籤推向市場,並未建立專屬研發團隊或投人進行兒童營養需求的基礎研究。


品牌投入的普遍不足嚴重阻礙了兒童調味品市場的發展,由於缺乏紮實科研支撐,品牌難以向家長清晰傳達產品的核心價值,營銷往往停留在卡通包裝或“減鹽、減糖”等淺層概念。這已成為制約該細分領域突破瓶頸和消費信任建立的關鍵短板。


兒童調味品的未來懸在信任與價值的平衡木上,當“兒童專屬”的光環褪去,那些沒有能真正立足健康本質、徒有概念包裝的產品,終將被識破。只有以透明、負責的態度,構建起堅實的信任基石才能真正突破當前的困局。


行業思考:兒童健康食品領域增長迅速,但其細分賽道兒童調味品在發展中暴露諸多問題,需求培育滯後、產品同質化、標準缺失、渠道下沉不足、科學傳播薄弱及研發投入不足。這導致市場信任度低、價值感模糊、滲透緩慢。這些是新興品類初期難以完全避免的,行業的長遠發展需各方摒棄短視,共同推動科學標準建設、加強真實研發、普及理性消費知識,並深化渠道協同,只有通過全產業鏈的協同升級,才能實現兒童調味品市場的健康擴容。


上一頁:None 下一頁:原來調味品變成這樣,就會傷身體

Copyright © 2018-2026 食之香中國 版權所有 English version 中文簡體版 網站導覽 網站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