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
一、历史渊源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类,由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徽州富溪茶商谢正安创制。其名源于茶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的形态特征,又因鲜叶采自黄山高峰,故冠以地名“黄山毛峰”24。黄山茶文化可追溯至唐代,陆羽《茶经》记载黄山一带为“山南茶上品”产区。
二、核心产地与生态环境
地理范围:主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及黄山风景区周边,包括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富溪乡等地,海拔700~800米。
独特环境:
气候温润,年均温15.8℃,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终年云雾笼罩率达200余天。
土壤为花岗岩风化砂质土,pH值5.5~6.5,富含矿物质;茶树与野生兰花共生,天然浸润兰香。
三、茶树品种与采摘标准
茶树品种:以“黄山种”“黄山大叶种”为主,芽叶肥壮、茸毛密布,萌芽期适逢清明前后兰花盛开。
采摘标准:
时间:清明至谷雨,明前茶(清明前)为极品,雨前茶(谷雨前)次之。
要求:仅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2~3厘米,遵循“雨天不采、露水叶不采、紫芽不采”原则。
四、制作工艺
传统工艺包含杀青、揉捻、烘焙三阶段:
杀青:铁锅高温(150~180℃)快炒,以“抖、带、挤”手法锁住鲜叶活性。
揉捻与烘焙:轻揉成条后分毛火(90~95℃)、足火(60~70℃)两次烘干,形成“银毫显露、绿中泛黄”特征,并保留标志性“黄金片”(鱼叶)。
五、感官特征与等级划分
感官特征:
外形:微卷似雀舌,白毫披身,绿中泛黄。
香气:清雅兰花香,冷韵悠长。
滋味:鲜爽如鸡汤,甘醇似山泉,汤色清碧微黄。
等级划分:
特级茶以芽头细嫩为贵,明前茶称“莲心”(单芽)或“雀舌”(一芽一叶),雨前茶芽叶粗大称“旗枪”。
六、现代发展与品质保障
绿色防控技术:全域推广生态种植,2025年富溪乡2.06万亩茶园实现鲜叶“芽头肥壮、色泽嫩绿”,明前茶产量预计达2万斤,鲜叶价格同比上涨20%。
文化创新:融合徽州传统工艺与数字化管理,强化品牌溯源与品质稳定性。
黄山毛峰以“形美、香幽、味醇、韵长”闻名,既是绿茶瑰宝,亦是徽州山水与千年茶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