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绵豆沙
雪绵豆沙菜品介绍
一、起源与历史
雪绵豆沙(又名雪衣豆沙)是清代宫廷菜,相传由乾隆时期的御厨创制,后随御厨返乡传入吉林乌拉(今吉林市),逐渐流传至东北及京津地区。
作为满族传统菜的代表之一,其名称源于成品“形圆色白似朵朵棉桃”的独特外观。
二、主料与口感
主料:红豆沙、鸡蛋清、白糖、淀粉。
口感:外酥里嫩,入口绵软香甜,因打发蛋清形成的“雪衣”蓬松轻盈,内馅豆沙细腻湿润,撒糖后甜而不腻。
三、制作工艺
豆沙处理:红豆熬煮成泥,加糖炒制至干香。
蛋清打发:新鲜蛋清高速打发至硬性发泡(需避免蛋黄混入),加入淀粉翻拌均匀以稳定结构。
包制与炸制:豆沙裹淀粉后包裹蛋泡糊,低温油浸炸定型,复炸使表皮更酥脆;传统做法使用猪油提升风味。
关键技巧:油温控制(避免焦糊或塌陷)、翻动时机(定型前不搅拌)。
四、文化特色与地位
被列为东北“非遗甜品”,因工艺复杂(如蛋清打发、低温控油)成为考验厨师功力的菜品,甚至被部分厨师“嫌弃”。
东北演员闫学晶曾公开强调其本土独特性,拒绝以“东北舒芙蕾”类比,彰显地域文化自信。
五、现状与传播
现为东北菜系代表甜点之一,常见于传统餐馆及节庆宴席,京津地区亦有改良版本。
近年因短视频平台传播,其趣味性制作过程(如油炸时自动翻转)吸引年轻群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