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米
黄米是中国北方传统粮食作物,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说明:
一、基本定义
黄米由黍子(糜子)去皮加工而成,古称“黍”,属禾本科黍属植物,颜色淡黄,颗粒直径约1.5~1.8毫米,具有黏性特征。
二、品种分类
- 糯性黄米:黏性强,多用于制作传统糕点(如年糕、粽子)或酿酒。
- 非糯性黄米:日常主食用途,常见于北方家庭饮食。
三、外观与口感
- 外观:颗粒较小米大,呈淡黄色且带有白色斑点,整体色泽较暗淡。
- 口感:糯性品种黏软弹牙,类似糯米;非糯性品种口感较硬,适合蒸饭。
四、营养价值
- 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高于小米)、膳食纤维及维生素B族。
- 性微寒,具益阴、利肺、利大肠等食疗作用,传统用于产妇补虚、病弱者调养。
五、主要用途
- 传统食品:制作年糕、粘豆包、油炸糕等黏性糕点。
- 酿酒原料:糯性黄米常用于酿造黄酒。
- 主食替代:硬黄米可蒸饭,软黄米煮粥或与杂粮搭配。
六、与小米的区别
植物属种 | 黍属 | 狗尾草属(粟) | |
颗粒大小 | 较大(1.5~1.8毫米) | 较小(约1毫米) | |
黏性 | 高(糯性品种) | 低 | |
典型用途 | 糕点、酿酒 | 煮粥、蒸饭 | |
颜色 | 淡黄带白斑 | 均匀金黄色 |
注:北方部分地区将黄米视为高于小米的食材,尤其在传统节庆食品中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