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
豆腐是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传统食品,通过制浆、凝固等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植物肉”的美誉。其制作技艺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并随中外文化交流走向世界。
一、制作工艺
传统古法点卤
精选本地黄豆浸泡后研磨成浆,柴火煮沸后加入传承数代的酸浆卤水,经验丰富的师傅通过搅动使豆浆凝结成豆花,再经木模压石定型3小时制成雪白细腻的酸浆豆腐。
现代工艺核心步骤
包括制浆(大豆浸泡、研磨成豆浆)和凝固成形(热豆浆与凝固剂反应形成凝胶体),不同凝固剂(如石膏、盐卤、葡萄糖酸-δ-内酯)决定豆腐质地差异。
二、分类与特点
南北豆腐
南豆腐:色泽白嫩、口感细腻,多用石膏凝固;北豆腐:质地紧实、豆香浓郁,常以盐卤点制。
其他类型
内酯豆腐(口感滑嫩)、冻豆腐(蜂窝状结构易吸汁)、发酵类(如臭豆腐、豆腐乳)等。
三、历史起源
豆腐起源可追溯至汉代,相传由淮南王刘安发明,安徽寿县被确认为发源地。南宋文献记载“豆腐之术”始于汉代,朱熹诗中亦提及“淮南术”。
四、营养价值
含优质蛋白、钙、铁等微量元素,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
需搭配其他食材(如肉类、绿叶菜)以提升营养均衡性。
五、文化意义
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其工艺传承价值。
衍生品类如臭豆腐(闻臭食香)、王致和腐乳(御赐“御青方”)等成为地方特色美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