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扒肉
手扒肉菜品介绍
一、菜品起源与特色
蒙古族传统美食:手扒肉是蒙古族“红食”(肉食)的代表,蒙语称“乌兰伊德”,已有千年历史,是牧民家常菜和待客必备佳肴。
名称由来:因需用手抓食,配合蒙古刀剔肉而得名,体现了草原饮食文化的原始与豪迈。
核心食材:以羊肉为主,尤以小口羊或羔羊为佳,肉质鲜嫩无膻味,保留天然草原风味。
二、选材与制作工艺
宰杀与处理:采用“陶心法”宰羊,切断动脉使羊血留存体内,提升肉质鲜嫩度;去头蹄、内脏后,按骨节分切成块。
烹饪方式:清水煮制,不加盐或调料,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至肉变色、微带血丝,保留原汁原味。
蘸料搭配:佐以蒜泥、椒盐、酱油、醋、辣椒油等调制的蘸料,平衡肉香与风味层次。
三、食用方式与文化寓意
食用讲究:一手持骨、一手用刀剔肉,不同部位对应不同人群(如老人吃羊腿肉,青年吃肋骨)。
社交属性:常用于晚餐或节庆,象征热情待客,草原旅游必尝项目。
历史传承:与蒙古族游牧生活及成吉思汗时期行军饮食文化紧密关联,体现民族生存智慧。
四、营养价值与口感
营养丰富:羊肉高蛋白、低脂肪,含铁、磷脂等,具温补功效,适合寒冷地区食用。
口感特点:肉质鲜嫩多汁,肥而不腻,略带嚼劲,搭配蘸料后香辣开胃。
手扒肉不仅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缩影,更通过简朴的烹饪方式与豪迈的食用习惯,传递着草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